无机功能材料前沿论坛及系列学术交流会预告

2020-11-05 10:23:04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河南省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会议地点:化学化工学院学术报告厅(化学实验楼407)

会议时间:11月11−13日(上午:8:00−12:00,下午:14:00−18:00)

会议内容

(1)无机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前景;

(2)化学领域基金申请学术交流;

(3)化学、材料领域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

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均为邀请报告,共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四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九位国家杰出青年等专家学者参会。

无机功能材料系列学术报告预告:

学术报告1:有机金属大环和笼状化合物及其应用

金国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2001年),复旦大学无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曾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Dalton Transactions》副主编、美国化学会《Organometallics》、《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和《有机化学》等刊物的编委;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等职。有机金属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九、十届和第十二、十三届化学评议组专家。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从事有机金属配位化学、有机金属碳硼烷化学以及有机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研究论文380余篇,这些文章被他人引用8800多次;申请和获权中国发明专利50多项。2009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4年被选为Foreign Member of 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2016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2019年6月被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学术报告2晶态配位聚合物骨架内的光化学环加成反应及应用

郎建平,1984年苏州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无机化学),1995-2001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01.3苏州大学任研究员、博导。2003年起历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材化部执行主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现为苏州大学讲席教授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Dalton Transactions和Scientific Reports的国际顾问编委。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团簇的设计、合成、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晶态MOFs内的光化学精准有机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的配位聚合物(团簇)的设计合成及智能材料应用、纳米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对若干无机和有机小分子的精准转化等。主持过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Chem. Soc. Rev., 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论文440多篇,他引8000多次。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8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015年-2019年连续被选为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中国高被引作者。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学术报告3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小分子催化转化

孙为银,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无机化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J. Coord. Chem.编委,CrystEngComm顾问编委。中国化学会第28届、29届理事会理事和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2011-2018),第一届监事会监事,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六届理事会理事。1986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并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7年被国家公派到日本留学,1990年和1993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5年在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中央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初回国,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350余篇。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4-2019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学术报告4动态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构筑与性能

卜显和博士,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92年获博士学位并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1993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任博导。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天津市授衔专家。任Dalton Trans等顾问编委,Sci. Rep.、中国科学、高校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学报、科技导报等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973课题等,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及分子基材料化学研究,在Angew. Chem., JACS, Chem. S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H指数64),论文被引13700多次。参编专著或教材6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6项。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和2011年两次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担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

学术报告5复杂金属团簇及其催化CO2转化研究

赵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兴趣集中在金属键簇合物化学以及配位多孔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及其光、电、磁功能的探索。迄今为止,已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9700余次,H-指数为50。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和天津市等各类基金多项,2006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7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和“天津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学术报告6B-H键成键电子对的亲核性

陈学年,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学科骨干特聘教授,河南省硼化学与先进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硼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市11·25聚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0-2013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做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无机化学、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研究。回国后主持或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重点基金、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和Chem. Sci.等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多项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应邀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和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做邀请报告。

学术报告7生物靶向的抗肿瘤金属配合物

毛宗万,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工程”。1982年于四川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98年先后在中山大学和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酶化学及金属酶抑制剂、金属配合物对生物大分子作用及诊疗金属药物、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及基因治疗等,先后主持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广东省团队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面上/国际青年合作项目、973课题、教育部/广东省重点项目等,研究工作已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Biomaterials、Chem. Soc. Rev.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国际PCT专利3件,出版专著教材4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及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

学术报告8:电荷转移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左景林,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1990和1997年分别获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和1998年两次赴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合作研究。2000-2003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洪堡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2013和2018年);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主要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和应用研究,在多功能分子磁性材料、分子导体和半导体、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等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t. Commun.等刊物发表SCI论文三百余篇。现任美国化学会ACS Omega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等杂志编委。2004和2002年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均为第三完成人)。

学术报告9氧合团簇化学-缺位导向合成化学

杨国昱,北京理工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卢嘉锡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及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9项。主编《氧基簇合物化学》专著1部,撰写专章多篇。承担了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专项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主要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研究,包括过渡金属氧合团簇、稀土氧合团簇、锗氧团簇、硼氧团簇、基于氧合团簇单元构建的多孔材料、催化材料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等。

学术报告10多酸亚胺化修饰及其应用

魏永革,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兼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200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博士后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多酸化学和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多酸的合成、化学修饰、功能化与材料化,以及多酸在催化、材料、能源、环境、生物和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已在Research、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Energy Mater、Appl Catal B、Coord Chem Rev、Green Chem、Chem Commun和Chem Eur J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180多篇,获得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学术报告11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诊疗一体化体系构建

易涛,复旦大学/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199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分别在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XI)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就职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主要从事响应型荧光功能材料、激活型荧光探针和诊疗一体化体系方面的研究。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J. Am. Chem. Soc.、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他引11000余次,H因子50。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和上海市基础重点等科研项目。担任《无机化学》、《Science Journal of Chemistry》和《Crystal》期刊编委。

学术报告12:新型杂化分子:金属富勒烯

卢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从事新型碳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在金属掺杂碳分子及其组装体的结构性能调控等方面取得了有影响的结果。在J. Am. Chem. Soc.(19篇)、Angew. Chem、Int. Ed.(15篇)和Chem. Sci.(8篇)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5部,受邀撰写综述16篇。5次担任国际会议(共同)主席,邀请报告及受邀讲学数十次。曾获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奖”和第七届日本富勒烯学会“大泽赏”。

学术报告13混合价多钒氧簇在水系锌基电池中的应用探究

赵俊伟,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现为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金属氧簇功能材料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多金属氧酸盐材料合成、组装、光电磁和药物活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Energy、Chem. Commun.、J. Mater. Chem. C, Chem. Eur. J.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引用次数5000余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应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 Commun.、Nanoscale、Dalton Trans.、CrystEngComm邀请撰写综述性文章7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基金1项等共计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参编教材4部。

编辑:陈小慧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