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信阳师院:挖掘“红色文化”熏陶学子

2015-08-20 16:38:42  新闻中心  本站编辑 

编者按:我校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积极发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8月19日,《河南日报》教育版头条以“信阳师院:挖掘‘红色文化’熏陶学子”为题,从构建“红色精神”教育体系,“红色精神”融入校园,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挖掘红色资源和学术研究中等方面,介绍了我校挖掘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经验做法和育人效果。现予以转载。

信阳师院:挖掘“红色文化”熏陶学子

继成立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后,信阳师院的红色资源研究和教育又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承担了“红色四望山暨多维视角下的大别山抗战”等一系列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受到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好评。这标志着该校挖掘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运行机制更趋体系化、规模化和制度化、常态化。

该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告诉记者,信阳师院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培育出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和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100多位革命将军,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积极发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构建“红色精神”教育体系。该校党委副书记高建社说,学校结合实际,把革命传统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设了“红色教育”选修课,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地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推进“红色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在学校创建的德育品牌“五个一”工程的各教育环节中融入“红色精神”教育内涵,开设专题专栏,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形成了“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互相促进、理论实践相互映证”的“红色精神”教育体系。该校传媒学院学生卞路鹏三年来多次走进红色革命根据地——新县,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并在那里举行了入党宣誓活动,她在日记中写到:学校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育和引导我们以革命先烈为楷模,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谢学校的“红色精神”教育。

“红色精神”融入校园。在信阳师院,大学生到鄂豫皖中央苏区首府、许世友将军墓、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地开展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祭奠革命先烈等活动,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遗迹开展“红色之旅”等革命事迹体验活动,已经是学生的“必修课”,让不少学生通过对革命传统的实践体验达到了心理共鸣的目的。

大三学生张婉怡是信阳本地人,但进入学校后,接触的“红色精神”教育,让她对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的体验更进一步,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得益于学校常态化的革命传统宣讲——定期邀请老革命战士来校座谈,宣讲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而建立的不朽功绩,探求他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学校贤林讲坛、博士论坛、德育讲师团等学术论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红色教育”专题讲座,宣扬“红色文化”,诠释“红色精神”。

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挖掘红色资源和学术研究中。信阳师范学院校长宋争辉告诉记者,学校立足当地红色资源,组织科研理论骨干,与当地相关馆所和学术机构进行良性互动,积极组织开展红色主题科研学术研讨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红色资源研究发掘工作,并投资创建了信阳师范学院红色文化资讯网——“红土地”。学校成立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所”,引导广大教师选择“大别山红色资源研究”作为人文社科领域新的研究方向,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努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已汇聚科研理论骨干30多人,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发,为繁荣红色文化产业、弘扬大别山革命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红色精神”融入校园,“红色文化”熏陶学子。

卢克平明确告诉记者,学校将进一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编辑:朱慧花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