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周树堂教授、李云河教授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2023-03-13 15:29:50  生命科学学院 

3月9日,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河南大学周树堂教授和李云河教授,在生物楼412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昆虫高生殖力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和“二化螟与褐飞虱协作应对水稻抗虫防御的生态和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及部分学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院长饶本强教授主持。

周树堂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团队以飞蝗为研究模式,解析了保幼激素(JH)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小G蛋白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和非典型蛋白激酶C(aPKC)信号通路,触发细胞极性蛋白Par3磷酸化,促进细胞黏连结构/黏着小带的解聚,从而诱导卵泡细胞间通道开启和Vg跨卵泡细胞层屏障运输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发现,卵泡细胞黏着小带的动态变化响应JH,而JH诱导aPKC磷酸化,磷酸化的aPKC又激发Par3磷酸化,磷酸化的Par3与黏着小带核心蛋白β-Cat解离,引起三个细胞交汇处的黏着小带解聚,形成Vg运输的细胞间通道。进一步研究发现,GPCR和Cdc42介导JH诱导的aPKC和Par3磷酸化。总结而言,JH通过GPCR-Cdc42-aPKC信号通路引发Par3磷酸化,促使黏着小带解聚,引起三个相邻卵泡细胞间彼此分离和胞间通道的打开。

李云河介绍了抗虫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必要性及其在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他从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围绕“水稻-二化螟-稻螟赤眼蜂”和“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两条稻田重要食物链,以野生稻、常规稻和抗螟虫转Bt基因水稻为材料,集中研究了水稻介导的食物链以及食物链间不同物种间的互作关系,解析了二化螟和褐飞虱通过协作调控水稻抗虫防御反应,实现“互利共存”的生态策略及生化和分子机理。李云河教授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引导青年博士如何进行创新性科研,拓宽了青年博士的研究思路,提高了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兴趣。

报告会结束后,周树堂教授、李云河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周树堂: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A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B类)。担任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昆虫激素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发育与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昆虫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被“Faculty of 1000”推荐,出版著作1部,授权专利3项。曾获美国围产期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农业部“全国棉铃虫防治先进个人”。2019年10月1日,作为专家代表受中组部邀请参加国庆70周年庆典观礼。

李云河: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特聘教授,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曾任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副主任和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现兼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4项。

编辑:李春燕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