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相伴,与统计同行:郑淑化的逐梦故事

2025-06-30 15:44:09 

郑淑化,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信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级学生。获得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

提到数学领域的佼佼者,人们往往将成功归因于天赋异禀,仿佛只有“天才”才能在数字与公式的领域中脱颖而出。然而,当我们走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郑淑化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以踏实为舟、以坚持为帆的逐梦者。

自幼年起,母亲便有意识地培养郑淑化的数学思维,为她报名参加奥数班。岁月如酒,愈陈愈香,在与数学的持续交流与碰撞中,郑淑化对数学的兴趣愈发浓厚。那些与公式定理相伴的深夜,那些被几何图形点亮的晨昏,让幼时的好奇渐渐凝成执着的热爱。

“其实从智商层面来说,我并没有过人之处。”郑学姐谦逊地说道,“在成长过程中,家人和老师给予了我许多数学方面的指导与鼓励,这让我早早养成了专注思考、主动钻研的习惯。这些习惯逐渐形成了正向循环,推动我在数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正是这份持续的积累与坚持,让她在数学学习中收获了远超成绩本身的成长与热爱。

当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报名通知传至学校时,郑淑化与身边同学一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她深知,竞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对日常积累的检验,所以她将竞赛准备自然地融入日常学习之中。进入决赛备战期,充裕的时间让她一度放松了紧绷的神经,但是,随着对历年决赛真题的深入研究,她逐渐意识到赛事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不仅知识点覆盖范围更广,考察深度也远超预期。面对复杂题型与激烈竞争,她迅速调整状态,坚持真题实战训练,在反复推演中打磨解题逻辑,主动搜寻专业教材,以拓宽知识边界。她认为,“定理的证明比刷题更有价值,它是数学思维的根基。”

在谈论自己的成长时,郑淑化反复提及夏红川与刘诗元两位老师。他们给予郑淑化诸多帮助与支持,不仅经常给她分享一些难题,还不吝表达对她的喜爱和鼓励,“正是他们的发现、栽培和器重,让原本并不是特别优秀的我,有了发光的机会。”夏红川老师在假期休息时间,针对决赛复变函数知识点,帮助她扩展知识面。她与恩师之间,是师生,是朋友,更是千里马遇伯乐。

从初入赛场时的从容不迫,到复赛中的攻坚克难,再到决赛时的破茧成蝶,郑淑化以稳健的步伐丈量着数学学习的深度。在数学的世界里,没有天生的传奇,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与永不言弃的执着坚守。捧起奖杯的那一刻,她想起备赛时无数次直面无解题的困顿。那些标注着红叉的稿纸,那些被反复推翻的假设,此刻都化作奖状背后隐形的注脚。“竞赛不是终点,而是照见短长的明镜。”

“数学的路很美,但并不平坦。”竞赛场上席南华院士的话深深印在郑淑化的脑海里,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从摸索向前到稳步前进,这需要很多努力,也需要很多勇气。那些在图书馆流转的晨昏,那些被公式点亮的青春,终将让追光者抵达属于自己的璀璨银河。

愿所有在数学瀚海中跋涉的学子,都能如她一般:以笃行作楫,以静气为帆,在理性与浪漫交织的领域,写下永不褪色的热爱。

编辑:李春燕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