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南开!曾玉贞如何用热爱点亮考研路?
曾玉贞,女,2003年10月生,河南邓州人。信阳师范大学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省级三等奖、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二等奖学金,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及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2025年成功上岸南开大学。
从文学热爱缘起,因关怀选择文艺。走进文学,曾玉贞在浪漫与现实中跳跃、在理性与感性中平衡、在历史与未来中共鸣。走进文艺学,她于概念经纬间编织系统的学术图景、在学科交融处捕捉智性的灵光、更以悲悯关注多元社会群体的精神诉求。且听曾玉贞如何用热爱与毅力书写奋斗故事,解锁通往理想学府的成长密码。
起于热爱,更始于责任。文学中有对世界本质的思索、对生与死的透析、对人类历史的终极化思考和阐释,曾玉贞向往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理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正是这份对文学的热爱,成为推动她前行的强大动力。
早在大二时,考研的种子便已在她心中萌芽,她主动通过网络平台自学西方哲学课程,为正式备考奠定基础。在择校阶段,曾玉贞采用“先专业后学校”的方法确定目标院校。她对文艺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认为其具有独特的跨学科视角,还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实现自我价值,“我想能关注也帮助他人”。所以曾玉贞最终选择了师资卓越的南开大学。
但她也曾陷入迷茫与挣扎。首先,全身心备考可能错过实习与就业;另外,考研的未知性也让她心生忐忑。为了激励自己,她和父母在假期奔赴南开大学,当站在向往已久的学府门前,沁润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曾玉贞考研的决心如夏日烈阳,炽热又坚定。此后,笔尖生花,未来可期,每一刻都是脚踏实地的付出。
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曾玉贞大三上学期就开始正式投入备考,主动向学姐学长请教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在文学备考中,她特别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开始学习教材和理论专著时,她会一边思考,一边做批注。到一轮复习(3-8月)期间,她就有意识地整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对于文学史和文艺学的学习,她注重纵横结合,既要把握知识发展的递进脉络,又要进行中心比较,实现二者的并进学习。积一勺以成江海,累微尘以崇峻极。她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且在反复巩固中形成长效记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总会有坎坷磨砺。曾玉贞在备考期间发现:文学史知识覆盖面广,论述题和简答题需要丰富的史料支撑,记忆难度大;当代西方文论教材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困难重重。暑假之后,持续的高强度学习带来身心疲惫,但是她及时调整策略,以平常心看待压力,劳逸结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片刻放松;同时用手机记录备考日常,制作专属的“奋斗vlog”来激励自己严格自律。
夕阳的余光洒下,她仍在笔尖沙沙,等知识结出硕果。“你要有信念感,相信你一定能考上。”曾玉贞秉持着破釜沉舟的勇气,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走向梦的彼岸。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当复试通知如约而至,曾玉贞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她反复打磨中英文自我介绍,针对文献翻译与问答题型,开展专项训练。专业课复习上,她由浅入深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知识框架。同时,聚焦目标导师研究方向,挖掘自身学术兴趣点,以敏锐视角补足知识短板。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将点滴努力汇聚成势,最终铸就她考研路上的璀璨荣光。
考研之路是漫长又孤独的旅程,曾玉贞用“掌控感”、“信念”、“行动”来总结一路的收获和经验。首先,要明确考研目标,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不轻言放弃。
对曾玉贞而言,考研将人生掌控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上,她拥有了改变未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她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到更多有意义的事,这是考研带给她独一无二的勇气。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研途之后,尽是春山。
跨越文学的广度,研究社会的深度。从迷茫中的选泽,到黑暗中的坚持,曾玉贞最终迎来研途的黎明。她用行动实现梦想,“洗净未知的衣服”;以胸怀拓展价值,奔赴向往的彼方。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往后前途璀璨、不负所学。
- 上一篇:访高子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 下一篇:访陈卓伦老师丨音符跳跃,热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