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修振环一行来校调研大别山精神研究工作
10月18日,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修振环来我校调研大别山精神研究情况。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路海江、秘书处副处长王黎锋,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祝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贡少辉陪同调研。校党委书记宋争辉、校长李俊、党委副书记郜火星、副校长刘彦明出席调研座谈会,党委办公室、发展规划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传媒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宋争辉主持。
宋争辉对修振环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我校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总体情况。他指出,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我校有几大优势条件。一是有基础。近年来,学校依托大别山红色资源研究院,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扎实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有队伍。学校大别山红色资源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汇集了一大批博士、教授,专门从事红色资源和大别山精神研究,这是我们深化研究的重要人才支撑。三是有担当。作为坐落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高校,多学习多研究党史、新中国史,用大别山精神滋养初心、滋养师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我们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四是有信心。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有一支理论素养深厚、作风务实的研究队伍,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研究工作。他强调,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时关于“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为我们指明了研究方向。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信阳发展研究院的引领作用,完善规划,整合力量,深入挖掘提炼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实质。
李俊在发言中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对于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研究层次,力争将大别山精神研究从研究中心层面上升到研究会层面。我校有研究大别山精神的优势条件,也有前期研究的丰厚基础,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研究任务,既要与上级加强沟通,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发挥高校特点,积极主动作为。要以现有成果为起点,进一步延伸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历史纵深,针对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革命历史研究相对薄弱的现实,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形成完整链条。要突出历史文献的搜集汇聚,系统整理包括口述历史在内的各类历史资料。要着力开展专题研究,从大别山革命老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系统研究梳理大别山精神。
郜火星从搭建平台、汇聚队伍、制定规划、加紧研究等几个方面谈了体会和认识。他强调,要把鄂豫皖三省的有关专家组织起来,把致力于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几支队伍团结起来,把握住从哪研究、怎么研究、怎么突出特色这几个关键点,集中优势力量,持续深化研究。作为我校研究大别山精神的骨干力量,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大别山红色资源研究院院长田青刚汇报了目前在文献整理、项目获批、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下一步如何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提出了意见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书记唐国战介绍了我校将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的有关情况。祝辉介绍了信阳市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成效及下一步打算。其他与会人员也从不同角度谈了研究体会。
修振环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对我校结合实际,积极研究阐释大别山精神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明确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研究弘扬大别山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对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要重点解决好“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支撑问题,着力阐释好“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要站位中国革命的宏观视角认识大别山革命历史,坚持历史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大别山革命历史,立足大别山斗争特点提炼出符合实际、独具特质、表述精准的大别山精神内涵。要发挥地方和高校各自优势,在平台上进一步聚焦,在力量上进一步汇聚,协同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动大别山精神研究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