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故事】我们的院长:语言学家张静
1983年10月,信阳师院领导班子调整,张静任院长。
张静先生原在郑州大学执教,先后任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8年晋升为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语言学家。当时,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定,全国高校中文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有三种,张静的《新编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黄伯荣的《现代汉语》,由此可见张静先生在中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河南省调派张静先生担任信阳师范学院院长,既体现了当时学校在河南省高校中的地位,也对应着我校中文学科在全省高校中的名次。当时,河南省属高校只有8所,而正式设置中文系的学校只有河南大学(开封师院)、郑州大学、信阳师院,著名语言学家的任职不能没有专业学科的基础,组织上的任命可能离不开这种考虑。
与党委书记彭学敏的朴素、随和相比,张静院长则文质彬彬,头发理成背头,梳理整齐;鼻梁上架一副金丝眼镜,透出深邃的目光;衣着多是西装革履,偶尔夹克、大衣,也是整整齐齐,皮鞋锃亮;冬季戴一顶鸭舌帽,更显出学者的派头。张院长平时不苟言笑,再加上初来乍到,熟悉的人不多,人们跟他打招呼,他多是微笑着点点头。彭学敏书记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张静先生在中文系教书,因此应该是彭书记的老师。师生在一起共事,也是一件幸事。当然,随和的彭书记十二分地尊敬张先生,而张先生也有十分的雅正,为师生做出典范,两人后来的合作应该说是亲密而愉快的。
初次见到张静先生,是在学校新领导班子任命大会上。那次大会就在初建成型的土操场(如今的明德广场)西边,全校师生全部参加,非常隆重。会场用课桌摆布的主席台,教职工坐在前面,学生坐在后面。所以,我们并不能目睹到新任领导的清晰面孔。当主席台上领导宣布张静任信阳师范学院院长时,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都很激动,因为我们都知道,张静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来学校任职,不但能够提升整个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更能提振中文学科的声誉,无疑是办好中文专业的最好资源。再次见到张先生,已经是在课堂上。大概是1984年春天,张先生开始给我们上“汉语语法”选修课。当张先生走上讲台,同学们先是惊奇,然后就响起一片掌声。张先生顿顿嗓子就开始讲课。先生是河北人,声音浑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节奏舒缓有度。那时候,还没有推广普通话,课堂上老师的讲课都是南腔北调,讲普通话的老师比较少,而张先生的普通话标准流利,恰合语言课的性质,无形地增强了课堂的魅力,我们都非常喜欢张先生的课,没有人愿意缺勤。而且,张先生是著名语言学专家,对现代汉语及其语法研究造诣颇深,讲起课来娓娓道来,层层深入,丝丝相扣,逻辑性强,学术性、生动性俱佳。遗憾的是,张先生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大量的行政事务保证不了上课时间,后来,就由肖天柱等老师接着给我们上完了这门课。
毕业后留校工作,跟张先生有一些接触。那时,张先生也在办公楼南边的家里办公,有时会有一些文件请张静院长审阅或签批。因为张先生是一人生活在这里,所以每次敲门后都是先生亲自开门。先生礼貌地让我们进去,然后就坐在案前阅读文件。只见他案头摆着一叠叠书,中间空着,有一盏台灯,他就埋在这空间里读书、阅文,很静,并不与我们有多少交流,直到文件阅完并签批交到我们手里,之后重新回到案前座位上。我们也不便打搅,也悄悄地离开。
1986年,张静先生调任河南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与张先生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但是,张静先生担任信阳师范学院院长对学校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张先生是长期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等教育专家,他做院长,是真正的专家治校,对转变学校办学理念,规范学校的教学和学术行为都有重要意义。张先生在语言学界的地位,使他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说起张静,自然会与信阳师范学院联系起来,学校拥有了一个学术高地。2017年年底,因筹建炎黄学研究院事宜,与同事赴京拜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许先生见面就坦言,当年张静先生担任信阳师范学院院长时就了解贵校,但遗憾的是没有履张先生之约到学校看看,找机会一定补上。事实上,由于张静先生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人才,特别是语言学人才投入学校的怀抱,譬如哈尔滨师大的肖天柱教授调入信阳师院,后来做了中文系主任;宋学由中国社科院调入,柴春华、白石等也曾来校工作,对办好中文专业和语言学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静先生虽然调离了学校,但信阳师院仍然是张先生高教生涯中重要的一站,学校在他心目中仍然拥有重要的位置,他会关心学校的发展,有时间也会回到学校,看看学校的新面貌,重新体验当年在学校工作的真切感受。前年,我在郑州与同学相约看望彭学敏书记和张静院长。耄耋之年的张先生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尽管他刚刚从医院出来,身体还比较虚弱,但仍然谈兴甚浓,本来我们关注他的身体,但他总是岔话,不断地问学校及中文系的情况。我们不忍让先生坐得太久,打住话题告辞,张先生执意要送行,我们把他挡在门口,先生隔着门缝还在叮嘱我们好好工作,祝愿学校越来越好!可见,信阳师院仍然是先生余生丢不掉的情结!(作者系文学院党委书记)(原载《信阳师院报》第521期,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