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争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河南日报》6月13日)

2016-06-13 08:05:24  新闻中心  本站编辑 

编者按:6月6日,霍金先生发布微博长文鼓励2016年高考生:你们中的许多人即将参加#2016高考#,我在这里祝愿你们,新一代的科学人才,金榜题名。无论你励志成为一名医生、老师、科学家、音乐人、工程师或是作家 —— 请勇往直前地追逐你的梦想。你们是下一代的大思想家和意见领袖;未来将因你们而生。6月13日出版的《河南日报》高招特刊集中介绍了 郑州大学、信阳师院等省内高校的发展新貌。校长宋争辉以“全力以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信阳师范学院迈上更加开放、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新征程”为题向考生和社会介绍了我校近年来跨越发展取得的卓越办学成就,热忱表示信阳师范学院要敞开胸怀拥抱“勇往直前追逐梦想”的青年人,更会为青春筑梦者创造优秀的成长成才平台!

全力以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信阳师院迈上更加开放、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新征程

信阳师范学院校长 宋争辉 教授

IMG_1263.JPG

信阳师院牵头成立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

IMG_7105.JPG

信阳师院院长宋争辉(左二)陪同河南大学等高校领导参观茶学专业实训基地

IMG_1112.JPG

 信阳师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签约共建国内第一家光伏系统发电能力测试联盟

DSC00050.jpg

美丽师院,成就出彩人生

走进信阳师范学院校史馆,映入眼帘的“教师之摇篮”牌匾烛照着学校的办学传统,传递着这所学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治校精神。轻轻地翻开她那迷人的画卷,就像历史的创造者、改革的弄潮儿矗立在“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红色沃土之上。如今,这所名闻遐迩的高等学府正以更加开放、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办学品质和追求开创新的篇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阳师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活力发展,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厘清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上的供给优势和责任,激发内生动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推进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步伐。

全面提升办学条件 筑牢强校之根基

峥嵘岁月,砥砺奋进。作为改革开放后河南省获批的第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信阳师院起步于荒山野岭上不到1万平方米的旧楼房,周遍杂树丛生,稻田和农舍交错;当下,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实现新跨越。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具有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被誉为“教师之摇篮”,是河南省惟一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本科高校。

学校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设21个二级学院和1个直属教研部,现设72个本科专业,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具有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47个招生领域,1个学科群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有10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占地150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508种,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

信阳师院站在基础设施建设是强校之基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后勤保障能力、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的工作任务。2016年,启动了1600亩新校区征地拆迁工作。充分利用校园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围绕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总体目标,修订了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规划、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方案等;实施了文心园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对勤学园、桃李园、景明园、桂园、竹园、梨园等特色园区进行专项整治及绿化美化,突出各自特色,使校园的山水、园林、建筑、道路等达到了使用、美化和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新图书馆东侧山坡,向师生开放。在图书馆、学生餐厅、宿舍和公共活动区域增设软硬座椅,为师生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完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论证实施“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提高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根据发展需要和地域特色,建设校史馆和茶学专业实训基地,在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打造了宣传学校、联系校友、活跃文化的基地和缅怀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

校园山水的自然美、树木的参差美、建筑的错落美、布局的合理美与师生的行为美和谐统一,构成了信阳师院的一大特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供给侧改革促活力 育人质量成品牌

求大学之实,务育人之本。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理解高校供给侧改革的要义,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通过强化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狠抓学生基本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措施,全力打造学校育人品牌。信阳师院的育人经验得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界泰斗潘懋元先生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学校突出师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抓住了关键,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有自己的特色品牌。 

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设立校长教学质量奖,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营造教师倾心教学、钻研教学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浓厚氛围。坚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课程与教材改革,加大教改研究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为教师成长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信阳师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构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照“品德优、基础厚、能力强、口径宽、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构建了“3+1”和“2+2”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弹性学制”、“选课制”、“学分制”、“主辅修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集群)转型发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中期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技能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夯实基础、重视实践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具体做法,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产业行业急需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开人文素养课程。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构建实践实训平台,鼓励支持毕业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始终坚持实施“顶岗实习”制度,建立200多个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习见习,引导学生把“课堂学的”转化成“工作用的”,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校风淳正、教风优良、学风浓厚是师院的无形资产,被誉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和河南省“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实践技能竞赛连年取得优良成绩,获奖数量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升,学生程双泽、李君昌、陈凌勤夺得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打破全国重点高校垄断“高教社杯”的惯例;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部分专业超过6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信阳师院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成为大别山地区一张闪亮的高等教育名片,培养出了一批部级官员和院士、大学校长、企业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的众多优秀人才。

协调融合彰显特色 服务老区扬旗帜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一流学科才能培养一流学者,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信阳师院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按照“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的思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巩固优势、彰显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凝炼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汇聚学科人才,积极构建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

立足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方向创特色。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的获批,得到了中国农科院吴孔明院士等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河南省大别山地区是我国独特的南北气候过渡区域,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独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学科研究,有效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和河南省的政策定位,是信阳师范学院自身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信阳珍珠岩矿开发利用需要申报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珍珠岩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并获国家专利,先后与日本、韩国、希腊、内蒙古赤峰市、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信阳市上天梯管理区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协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科研工作的加强,有效地拉动了相关学科建设,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瞄准学科前沿,加强内涵建设。健全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促进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多措并举做好人才培养和队伍稳定工作,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科梯队。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项目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学科竞争力。着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从1995年起,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对重点学科专业予以大力支持,使一些学科脱颖而出,并在国内颇有影响。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化学科布局,论证遴选校级特色学科群如根亲文化、新能源材料等。学校是全国25所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了过硬实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信阳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与中国林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契机,深化博士点培育学科建设,推进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切实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推进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相互促进,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

推进科研提升工程 抢占创新制高点

策马扬鞭奋蹄疾,乘势而上正当时。深入推进科研提升工程,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着力加强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获批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科研经费逐年上升,在2016年河南省社科规划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发言;另一方面立足豫南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实施创新推动计划,强化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突破。

构建科研平台,探索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的有效机制和模式,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打造科研高地。获批“豫南非金属矿高效利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建筑节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共建全国第一家光伏系统真实发电能力国际化测试平台,标志着科学研究平台建设达到了新高度,在培养科技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一大批出成果、显特色的厅级研究平台和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进一步整合了学校的科研资源,发挥了团队的科研优势,提升了办学实力,10年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30多部,获得省以上科研奖80多项。主办《国际生物数学杂志》(SCI来源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和河南省“十佳”优秀学术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被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发挥地域优势,立足地方文化建设需要,挖掘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与河南省台办联合组建的涉台研究、咨询机构——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立足区域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对海峡两岸关系、豫籍台湾名人、两岸地方史志进行研究。通过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合作挖掘中原根亲文化,连续三次主办“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等,走出一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之路,得到省台办、国台办和台湾相关研究机构的高度评价。该中心还推动台湾同胞中原寻根,举办了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等活动。学校成立了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地建立了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推进“红色精神”进课堂。

“南湖”工程振人心 人才高地显优势

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站位全局,研判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到“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发展逻辑,信阳师院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发展机遇,创新人才工作,构筑人才工程平台,人才积聚效应明显。

构筑人才工程平台。在原有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学校又实施了“南湖”系列奖励计划人才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投入八千万到一个亿的资金,保障“南湖”系列奖励计划人才工程各项制度措施落地生根。通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促使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高端领军人才,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的机制,创新师资管理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营造有利于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构筑高水平人才方阵。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领导联系专家学者制度等。坚持稳定、培养、引进并举,建立人才资源调配机制,更好地发挥人才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80多人(教授12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8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等100多人。在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青年教师王娟获得大赛理科类一等奖。

营造重视人才的软环境。把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助力优秀人才潜心成长的软环境。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在政策上重点倾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教师海外培训力度,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引培相结合,逐步提高教师国际化比例。

创新创业就业机制 工匠精神领航人生

思想决定脚步。近年来,信阳师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信阳师院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全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一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三是建立全员就业工作机制,形成“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人人支持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局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和“互联网+”的信息化潮流下,学校构建了课程融入、第二课堂、创新项目立项、技能大赛、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设等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切实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信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扩大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规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打造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机制,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一体化办学成绩喜人。物理电子工程学院2013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朱志恒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詹长浩创办了“思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美术学院学生周玮雯创办了“深边陶艺工作室”、计算机学院毕业生郑凯彬创办了“郑州京慧越科技有限公司”、体育学院毕业生王壮创办了“艺河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等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春华秋实,桃李天下。信阳师院学子以踏实务实、宁静致远、精致精细、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领航人生,为自己赢得了就业力,为学校赢得了美名。

坚持开放办学模式 办学水平提质升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课程体系等优质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把握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倡议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提升了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构建了区域内校级沟通协调机制、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米勒斯威尔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台湾静宜大学签订了互换生合作协议,增强了办学活力。

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办学,增设商科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合作项目,与英国罗伯特戈顿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学院、韩国青云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新西兰UUNZ商业学院、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签定合作项目联合培养学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重点聘请了著名社会活动家、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加拿大汉学家白润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樊明武、吴孔明,著名数学家朱广田、陈兰荪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讲授、客座教授,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开设新渠道。建立外籍教师暑期开展本科生双语教学工作模式,引进留学生。学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留学生,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等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信阳师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站位全局立足长远,把办出特色作为发展方向,把培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改革目标,把主动服务社会作为关键环节,以只争朝夕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热火朝天的干劲,全力以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了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活力发展的新号角,阔步朝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迈进。

编辑:朱四倍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