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校史•序

2015-10-23 14:29:52  新闻中心  本站编辑 

植根在苏区沃土,浸润于豫风楚韵,沐浴着改革春风,信阳师范学院建校至今,已历春秋卌载。40年筚路蓝缕,积跬致远;40年涵英琢玉,薪火相传……

肇基以来,师院人秉承艰苦创业、勤俭建校之传统,遵循“厚德崇实、善学敏行”之校训,克难攻坚,进取超越,使学校成为全国师范学院中学科专业齐备、层次结构合理、教学水平优秀、办学特色明显的大学。

岁月峥嵘,四十不惑;修史明志,继往开来。为共襄建校40华诞,与十多万海内外校友一道抚今追昔,既是对师院文化的承袭与发展、对师院精神的凝练与弘扬,也是对师院未来远景的期冀与展望。

一、艰苦创业 勤俭办学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秉承和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筹建时就明确提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其后,学校坚持把发扬优良传统、提升文化品位和充实精神内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把师院人从建校之初形成的优良传统融入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已成为师院人的品格,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发轫于深厚的文化传统  信阳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她养育了孙叔敖、春申君、司马光、何景明等众多历史名人;这里是红军的摇篮,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培育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这里还是英豪辈出的苏区,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郑维山、尤太忠等100多位将军,30多万信阳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秀的革命传统、丰富的红色文化从建校伊始就深刻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构筑了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塑造着学校的文化特色,成为滋育信阳师范学院办学精神的深厚土壤。

(二)缘起于艰苦的历史年代

学校酝酿筹建于1974年下半年,其时“文化大革命”已进行8年之久,各条战线灾乱深重,举国上下人心思定,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经济,恢复教育。信阳更是如此。据统计,1974年信阳地区中学教师缺口上万人。这种形势下,1974年秋至1975年夏,经多方酝酿论证和省教育厅批准,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信阳地区应运而生。“冰河初开,航路多艰”,建校之初,物质条件十分匮乏。没有教材,老师们就自编自刻自印教材,或用活页或装订成册供学生使用;缺少仪器设备,老师们就开动脑筋、自力更生,自制直观教具;专业教师缺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刻苦钻研、互学互帮,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第一代拓荒者正是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辛勤和汗水为学校建设拓基创业。

(三)发展于改革的大好时代  信阳师范学院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是改革春风在大别山这片古老的红色土地上催生和滋育了这所现代化高等学府。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全面恢复和整顿,党和国家作出了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定,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征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学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信阳师范学院”,为本科建制。40年来,学校扎根老区,服务河南,克难攻坚,励精图治,各项事业进入持续发展轨道。学校领导班子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传统,提出契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战略,挖掘内部潜力,着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与发展活力达到新的高度,基本具备了一所现代师范大学应有的规模和基础。

二、自强不息 进取超越

大别山革命老区长期形成的坚守信念、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全校师生拼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

(一)“双向培训”,教改新路  学校千方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竭力在教改领域开辟新的路子,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为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练就过硬的课堂教学本领,学校于1989年构建并实施了“双向培训”的教师教育改革模式,派遣应届毕业生深入河南省农村中学进行顶岗教育实习,在教学第一线接受全面的教师职业培训;原农村中学教学岗位上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被实习生顶替下来,集中到我校进行教师合格证的考前培训,考试合格者,由省教育厅颁发教师合格证书。这种“双向培训”的培养模式构建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联系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纽带,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1991年,国家教委对这一改革措施给予高度肯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双向培训”荣获1993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学校坚持和完善这一改革举措,不断丰富其内涵,深化教育教学领域改革,探索出了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新途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教学评估,成绩卓著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摆在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举全校之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提高。2001年,学校一次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4月,教育部发文公布全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被评为优秀。

(三)培养层次,率先提升  学校不断创造条件,提升人才培养层次。1995年,在实施本科教育20周年之际,学校以重点和优势学科为基础,着手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准备工作;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招收了首批硕士研究生。至此,信阳师范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新增35所师范学院中首批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单位,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上了一个新层次。

(四)追求更名,创办华锐  为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推动学校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于2002年提出了更名信阳师范大学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抱着对学校、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更名为激励手段,边申报、边建设、边充实提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动更名工作。更名师大成为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有效带动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为提升办学水平、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2003年,学校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创办了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十多年来,华锐学院依托师院本部办学资源,推进内涵建设和外延扩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人才,先后被评为“十佳优秀独立学院”“河南省民办教育办学先进单位”。

(五)充实内涵,提升水平  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内涵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抓,并取得明显成效。

本科教学在国家级水平上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实施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2003届毕业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师王娟和1996届政教专业毕业生王兵在2012年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分获理科组和文科组一等奖;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荣获201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2005~2014年,本科生考上以国内名牌大学为主的高等学校研究生8053人。

科研平台层次增多、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联合中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建筑节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省级研究平台达到了新的高度;厅级研究平台和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进一步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发挥团队的科研优势,提升了科研水平;10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88项,出版学术专著237部,获得省以上科研奖72项。

学科建设层次提升,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继2004年学校首批获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后,2012年又在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中获得7个一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重点学科。2013年,学校全面启动了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培育工程,确定了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8个一级学科为学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博士点培育学科。在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校研究生教育在结构优化中蓬勃发展: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我校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启了我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11年学校获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62个二级学科,加上原有的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校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67个。这样,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初步构建了学术型和专业型有机统一、学科和类型不断拓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提升了培养层次,拓宽了培养领域。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以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得以体现。2005~2014年,学校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168人,硕士学位的407人;学校共晋升正高级职称114人,副高级职称316人。到2014年底,学校共有在岗专任教师123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89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510人,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的优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的发挥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求实务本 风清气正  40年来,学校求大学之实、务育人之本。教职工生营造淳正校风、优良教风、浓厚学风,乐教善学已成为浩然之气。

(一)求真务实,砥砺品质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实”字,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1986年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确立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要求。此后,历届领导班子秉持和践行求实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真抓实干,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2004年,学校党委提出作风建设“新深实俭廉”五字要求(“新”即思想观念新,工作开拓创新;“深”即深入实际,深入师生;“实”即务实、实干、讲求实效;“俭”即勤俭办学;“廉”即廉洁做人处事)。“新深实俭廉”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班子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务实求真、讲求实效的一贯作风,也成为全体教职工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学校把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务实的“四实”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我校毕业生一直以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勤奋务实、事业心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004年,学校党委在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把“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作为学校办学基本经验之一。2012年,省委第七巡视组在巡视工作反馈意见中,对学校领导班子作出了“政治坚定、艰苦奋斗、作风务实”的总体评价。

(二)“三风”淳朴,质量过硬

优良的校风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师生员工有着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学校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校风建设,在1975年的筹建方案中就提出,要树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40年来,学校始终把校风建设作为长期战略任务,系统规划,全面建设,常抓不懈。

1、校风淳正。良好的党风、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是良好校风的集中体现。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秉承“厚德崇实”的优良传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党委在全体党员中先后集中开展了“‘三风’建设活动月”“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激发了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坚持不懈地进行干部作风建设,对干部管理一向高标准、严要求。作风建设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抓得实、抓得严,从狠抓“新深实俭廉”的贯彻落实,到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0条实施意见,每一步都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学校定期进行工作作风调查,在机关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普遍实行服务承诺制,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

2、教风优良。学校始终把教风作为事关办学质量的关键和基础性工作,不断提升教风建设水平,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风建设制度规范,着力构建有利于优良教风形成的制度环境;坚持把教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定期开展“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活动,每年深入开展教师业务技能竞赛和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学榜样、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学校涌现出一批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突出的育人楷模,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近百人,广大教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在教学一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3、学风浓厚。学校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以严谨的教育、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服务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组织新生进行校规校纪考试,系统学习大学行为规范;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常态化的学风督查机制,经常对学生上课情况、行为举止、校园秩序等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坚持开展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促进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考风考纪,抓考风促学风,促使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多年来,信阳师院勤奋笃学的优良学风被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传承下来,形成学风浓厚的校园风尚。

在师院的校园,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人师表,教风优良;学生勤奋刻苦,善学笃学,学业优秀。《中国教育报》曾以《鸡公山下好读书》为题报道和赞扬了学校优美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4、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通过强化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狠抓学生基本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措施,全力打造学校育人品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实践技能竞赛连年取得优良成绩,获奖数量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升;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部分专业超过50%;本科第一志愿上线率一直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赢得了“教学质量过硬”的良好社会声誉。2010年学校被誉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2013年被评为“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四、依法治校 民主和谐  学校坚持把依法治校作为基本方略,一以贯之地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行。学校党委、行政运用不同的民主形式,凝聚人心,集中智慧,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依法治校,强化监督

1、管理制度完善。学校一贯重视规章制度建设,2004年,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多年来,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学校基本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党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审计、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后,学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集中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内部机构运转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决策程序健全。学校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先后制定、修订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党委会议事规则》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进一步明确了党委和行政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建立完善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扩大二级学院(系)管理权限,完善二级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系)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学术委员会职责,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学科建设、人才评价、职称聘任等方面的作用。

3、监督机制严密。为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学校采取措施,加强监督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避免工作随意性。学校于2003年制定并实施《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严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干部经济决策行为;2004年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年初将学校重点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单位,年底组织考核组对处级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推动学校工作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学校专门成立工作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制定了影响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规定“应由集体研究的项目不经集体研究,不该由自己办理的具体事务私自揽权办理,应该公开办理的事情搞暗箱操作”或“违反决策程序而给学校和部门利益造成损失”的,依据情节轻重,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促进各级干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照章办事;2009年又出台了《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干部行为规范,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二)民主管理,和衷共济

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管理,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并认真实施了“三重一大”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代会制度等,不断提升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党委成员联系党外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和基层教学单位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听证和通报制度,不断完善决策机制,提升决策的公信力;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坚持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推行服务承诺制,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做到严格管理、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师生切身利益,凡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和师生利益的问题,都要广泛调研论证,积极征求各方面意见;关心师生困难,建立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校领导联系学生接待日制度,学校民主和谐,“人和”已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优良传统。

信阳师范学院已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师院人扎根革命老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40年赫赫史册,记载着师院人的艰辛付出与奋斗轨迹,珍藏着师院人的生命载荷与事业辉煌,蕴含着师院人的价值追求与办学精神。建校4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编撰出版《信阳师范学院校史》,是为师法先贤、资鉴历史,亦为弘扬传统、开创未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扬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风帆,同心同德,乘风破浪,再创信阳师范学院发展的新辉煌!

编辑:朱四倍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