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学术信息两则

2018-05-28 11:45:21  新闻中心  吕东亮,曹宇 

长江学者王泽龙教授来我校讲学

5月25日,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泽龙教授应邀来校讲学,在人文楼407教室作了题为“隐没的诗神朱英诞及其诗歌”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文学院院长沈文慧主持,文学院师生100余人聆听了报告。

王泽龙讲述了朱英诞才华横溢却在诗坛上默默无闻的人生悲剧,将朱英诞称为“隐没的诗神”,列举了朱英诞对于新诗的一些主张。他认为,朱英诞的诗歌受西方现代诗人艾略特的影响很大,更注重讲究诗歌内容上的新和新诗的即兴,朱英诞将自己从动荡的时代中抽离,将日常生活作为诗意的栖息地。王泽龙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为师生们分析了朱英诞诗歌的特色,指出,朱英诞的诗歌多着眼生活中细节之处,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他的诗歌知性、内敛、节制,多借意象表达诗意,喜爱以月与窗等为诗。最后,王泽龙分享了自己关于诗歌的一些心得体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王泽龙,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大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等多项。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荣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文学遗产》副编审孙少华解析先唐经典文本研究

5月26日,《文学遗产》副编审孙少华应邀在人文楼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文本批判的确立与消解——先唐经典文本研究的省察”的学术报告。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师与研究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张振龙主持。

孙少华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先唐经典文本研究。他通过案例对“文本”的层累性等诸多形态特点进行揭示,详细分析了“作品”与“文本”的区别,认为“作品”是封闭的、有具体指向性的;而“文本”是开放的、对应世界的等特点。孙少华对文本研究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探讨,并以某些汉学家否定屈原存在的论点为例,强调我们不能着急去否定这种观点,而应认识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这一仅通过文本研究确实存在的现象。同时,孙少华还对文本研究的理路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注重追问文本及其同时代的“人”以及追问作者,从而得出准确恰当的结论。讲座最后,孙少华先生与师生进行了互动,对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孙少华,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副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古代文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学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中华文艺思想通史》汉代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秦汉卷)副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哲学研究》《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

编辑:王超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