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学术信息六则

2015-10-27 14:15:36  新闻中心  张玉鹏 卢丹阳 吴乐杨 高国栋 

唐鸣教授解读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

10月23日,应政法学院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鸣教授在艺术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如何看待当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学术报告。我校副校长李俊、政法学院院长杨云善等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唐鸣结合自己实地考察情况,运用丰富的图片,列举了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情况,指出,农村基层民主要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整个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状况,要实现普遍严格规范的村委会选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化。他深入剖析了进一步规范当前村委会选举的办法,例如选举要求要明确、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投入、投票站布置严整并保持投票现场秩序井然、清点选票全程录像等。

唐鸣,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宪政与法治等方面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李金河教授解析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10月24日,应政法学院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邀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李金河教授在艺术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我校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李金河以历史发展为脉络,指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新恢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开启了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新阶段。李金河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

李金河,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政党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陈家刚研究员阐述协商民主的思考

10月24日,应政法学院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邀请,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家刚研究员在艺术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关于协商民主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我校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陈家刚从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关于协商民主的若干问题。一是从协商民主研究的现状出发,就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了理解协商民主的几个关键词,如平等、协商对话、公共利益、共识与理性。二是超越协商民主本身,从更为宽阔的视野理解协商民主,即从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研究视角来理解。三是分析了我国实践协商民主的若干重要渠道。如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等。四是指出协商民主研究需要客观分析若干关系,如不同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民主制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协商民主的制度与技术和程序之间的关系、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系、民主实践与民主条件之间的关系。陈家刚强调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协商民主建设既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必将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家刚,政治学博士,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发表论文60余篇。

王建民教授解读作为国体的统一战线

10月24日,应政法学院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邀请,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在艺术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作为国体的统一战线”的学术报告。我校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中,王建民教授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使用“国体”一词来描述统一战线,将统一战线上升到“国体”的高度,这一表述对研究统一战线很具启发性。他认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战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表明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国体”,可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方向。王建民认为,目前中国学界对统一战线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统一战线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在理论准备、学术积累等方面建设还不足,统一战线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前景广阔,研究涉及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对研究者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论文百余篇。

郑金玉教授阐述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

10月12日,应政法学院邀请,河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金玉教授在社科楼514教室作了题为“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郑金玉以司法改革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论述了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性,从法学教育国际化、法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在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他指出,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法学理论功底扎实、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他认为要合理划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法律思维知识课程,改变现有的法学教育观念。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打牢基础,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成长为一个自信、理性、热情的法律人。

郑金玉,法学博士,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河南省律师学研究会副会长;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

刘建军教授论述“人生崇高信仰”

10月13日,应政法学院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在贤林讲坛作了题为“树立人生崇高信仰”的学术报告。

刘建军从树立信仰的必要性、信仰的选择标准、共产主义信仰是科学明智的选择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的东西,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是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根本。他说,信仰选择是有一定科学标准的,要慎重选择信仰,只有正确的信仰才能引导人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并详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信仰的内涵,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四个方面。

刘建军,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出版个人专著10余部,译作1部,主编与合著6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编辑:朱慧花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