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师院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征文选登(三十六)】

2020-06-10 09:36:28 

凛冬终散去,唯见星辰明

作者:陈孜欣

在轰轰烈烈的春运大潮后,本应阖家团圆、灯火通明、笑语欢声的美好日子里,毫无征兆的,战斗的号角吹响,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一夜之间,千百位英勇战士,背负着千万人对生的渴望,与时间赛跑,与生命相争,他们甚至没来得及和父母相别,和妻儿相拥,就头也不回地奋力迎战。这个新春,必定是不平凡的一个冬天。

英雄自我行,盛世如齐愿。英雄,总是在他人躲避匿藏之际挺身而出,总会在他人胆小怯懦之时拔刀相助,但事实上,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疫情已经延续了两个多月,白日里街道上的人又渐渐多了起来,阳光的温度慢慢地挥去寒冷,临近武汉的小城,信阳,也悄然无声地慢慢变好。在这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里,2003的非典,这座城市离北京过于遥远,所有的消息都要从报纸上得来,可2020年的今天,这里却成为离武汉湖北最近的小城。作为这里一名超市的工作人员,26岁的他每天看着手机里一条又一条疫情信息的到来,手中不停地拿起体温枪,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测量体温的动作。

“唉!这天天买个菜还要量体温,能不能快点!”一位大叔咕哝着,一排的人们也开始烦躁起来。“特殊时期,大家注意排队,依次测量体温才可进入!大家见谅啊。”他拿起手中的扩音器,不厌其烦地喊着这句话,口罩遮住了他大半张脸,可眼神中仍旧流露出疲惫的神情。他只想着,今天能不能有个和妻子说句话的机会!但他手中的机器依旧没有停下,在看到年迈老人时,还会伸手帮忙,遇见收垃圾的可怜的爷爷奶奶,也会把自己身上剩下的口罩送给他们,或许,除非仔细观察,人们并不能发现他身上沉重的憔悴。这已经是他工作的第45天,也是和妻子分开的第45天。

夜晚渐渐来临,一天的工作也已经结束,晚上的马路路灯微亮,昏黄地照在地面上,也照在他消瘦的身影上。他拿出手机,拨打妻子的号码,可铃声一直响,想得人心里直慌张,一直到一阵忙音。他疲倦地坐在马路边,看着对面房屋里映照出微弱的灯光,又看看已变成忙音的手机。已经第45天没有见过妻子了,这45天与妻子的通话少之又少,上一次相联还是10天前的事。事实上,他的妻子是当地中心医院呼吸科的一名护士,2019年末,他们才举行结婚仪式,这个假期本应该是甜蜜而又幸福的蜜月之旅,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的妻子被紧急叫回医院急诊室,而他,在大年初一,自愿要求上岗。他和妻子不约而同地选择忘掉那一次幸福的约定,妻子毅然奔赴疾病战斗的地方,他也无声地执行“不管多久,我等你回家”的坚守。从那天开始,他就再也没见过妻子一面。白天,他拼命地用忙碌充实自己的思想,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连街道上能遇见的都是寥寥无几的同行人。

十点,他走进家门,一眼就能看见被放在客厅的牛奶、鸡蛋、油、蜂蜜等,那是他和妻子约好的新婚拜年时要送给亲朋的见面礼;茶几上还放着旅游手册,那是他和妻子约好的蜜月旅行;沙发上还放着自己的一件外套,那是他和妻子第一次约会,妻子帮他挑选的第一件衣服;凳子上还放着一束早已开败的花,那是妻子说增添节日幸福感的花束;四周的墙壁上都是还贴着的“囍”字,那是他和妻子一张一张地贴上去的······走到卧室,他强迫自己不要再想下去了,把自己砸到床上,想要快点入眠,虽然每天强大的工作量足以让他一秒入睡,可闭上眼睛,他的脑海里全是他和妻子的画面。因为生病就医,他在医院一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护士身上,就这一次巧妙地遇见,这个女生成为了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和妻子的每一次“偶遇”,他都把地点设置在了医院;对妻子的告白,他选择在医院外的长椅上;向妻子的求婚,他选择在妻子的科室里。可如今,他不能再到医院去陪伴妻子,每日一个电话,也要碰运气,看那时妻子是否能够接听。但他每日只打一个电话,因为他怕妻子分心工作,怕影响妻子的休息。他爱她,不仅爱她细致贴心的关怀,更爱她坚守职责、义无反顾的责任与勇气!夜已深,他的小屋内没有开灯,满天星星透过窗户洒下点点星光,他回忆着和妻子生活的点滴,慢慢地进入梦乡。

清晨7点,阳光已经撒进这间小而温馨的房间,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天,他又能够积极地面对工作生活,这一天,疫情又变好了一点。这一年的春节,这一年的春天,让他和妻子留住了有生命温度的共同记忆。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日不会到来!

或许我们的生命里,不是都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但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基层工作者,默默无声,守护着我们的起居生活,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我们能看见他们消瘦的身形,忙绿的身影,平凡而伟大的背影。

山巅的风云,令人神往,惹人仰慕,他们雄壮、威武、为人们遮风避雨;可支撑人们的是脚下踩着的一寸寸崎岖蜿蜒的土地。向无名者致敬!

(作品采自“在一起,师院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征文,作者系我校传媒学院2019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

医生姓王

作者:童仪佳

我们小区对面的社区诊所里,有一个光头的王医生。

一次我半夜高烧39度不退,急的我爸妈团团转,我爸一把给我捞起来,背着我去了门口诊所。没想到王医生那晚正好在诊所配药,正要走的时候,撞上了背着我的我爸。他给我开了三天的药,让我妈回去给我熬一剂姜汤,熬的浓浓的,喝完睡觉。他的原话是:“小孩儿嘛,烧到这个温度挺常见的。家长不要慌。”

那个药真的是苦,苦到心底的那种。第二天早上,我的烧就退了。

从那天起,我就在心里记住了王医生。王医生心地很善良,我经常看见他在小区里喂流浪猫,穿着白大褂蹲在地上。他的白大褂边缘都已经泛黄褪色,可以看出穿的有年头了。但是浆洗的很干净,衬的王医生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洁净。他还资助了两个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成功考上了大学;有时,王医生还会帮诊所里的穷人垫医药费。这些都是听小区里的奶奶们说的,她们长日无事,就晒着太阳,摇着蒲扇,说说这些无关紧要的事非。

有一天阳光很好,我放学回来看见王医生坐在小区里的长椅上读书。我问他是什么书,他说:“小孩儿嘛,说了你也不认识。”我登时就不高兴了,非要伸手去拿他的书。他站起来,把书举的高高的逗我玩。我一边蹦一边够,就是够不到。

我上初中的时候,他消失了好久。我被检查出了贫血,需要吃中药调理身子,我妈就带着我去诊所抓药。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王医生却不在诊所。我们只能让另一位医生给我开药方抓药。窗口收费的阿姨说,王医生去山区当村医了。好像是他资助的大学生说,他们村子里医疗条件太落后,有时候人得了小病,因为缺乏医疗常识,硬生生的就把人给拖没了。王医生听了之后,沉默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早上就辞职了,独自一人赶往远方的那个小村庄。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王医生。门口的小诊所越来越大,装修的越来越整洁豪华。蓝色的门牌,白灰色的装修风格,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个连锁快餐店。诊所的价格也越来越贵,一次我感冒了,竟然给我开了三百多块的药。收钱的阿姨也走了,诊所变得越来越陌生。一年,两年,三年,我也慢慢长大了。我甚至开始喜欢现在的诊所,因为它冷漠,冰冷,神秘,像一个戴着口罩的医生,看不清表情。它向所有人昭示着,它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化的医院。

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夏天,有一个漫长而快乐的暑假。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去楼下摘枇杷吃。风风火火的冲下楼去,没想到隔老远看见一个白乎乎的身影在喂流浪猫。头顶还反光。我心里咯噔一下,更快的跑过去。白色身影抬头向我打招呼:“小孩儿!我回来了。”

王医生回来了,变得又瘦又黑,我听他讲了他在村庄的故事。他说村庄现在有了党派下来的干部,考察了地质之后带领村民种果树,种各种经济作物。村民现在富裕了,医疗卫生意识也增强了。他帮助村民们建成了村里第一个小医院,还去县里争取到了投资。现在村里非自然死亡的人越来越少了。说这些的时候,王医生的眼睛亮亮的,头顶也亮亮的。

他又开始在诊所里当医生,这么多年了,职位一点也没上去。但他每天还是乐呵呵的,说,只要工资够吃穿和买猫粮的就行。渐渐的,王医生的名声在附近几个小区里响了起来。为什么?因为他又尽心又实诚,从来不给病人开贵药。他的小办公室里,挂满了锦旗,都是病人家属送来的。红红的锦旗,金色的边,衬的王医生更黑了,一颗光头活像卤蛋。

转眼就到了2020年。一月出头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小区里玩,突然王医生把我叫住,表情严肃的说:“最近冷,空气还不好,别出去玩了。就算出去也记得带上口罩。跟你爸妈也说说。”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晚上吃饭的时候随口跟爸妈说了一句。爸妈对视了一眼,当天晚上就出去买了好多口罩跟手套,还有酒精什么的,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也不讲。那几天只看见王医生在诊所门口贴了几个字:空气不好,请带口罩。

快2月份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了,那时候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大肆传播,已经有近千名感染者。病毒来势汹汹,很快全国范围内都有了感染者,一个个的省份开始沦陷,武汉市,一个千万级别的城市宣布封城。全国的口罩都开始涨价,但是我们门口的诊所却没有涨。听说是因为王医生提前购入了大批的口罩,所以储备充足。为此,王医生还跟老板起了争执,最终以王医生胜利告终。

我就知道,王医生是坐不住的。他收拾好了行李,报名去了武汉。他临走的那天,跟他相熟的,受他恩惠过的病人都自发的去火车站送他。我也去了。他的光头不发光了,因为戴了帽子。冬天太冷了。王医生只有一个背包,这么多年的行医生涯,已经让他习惯了简单。我想叮嘱他几句,但是却没有说出口。他上了火车,去了危机重重的武汉。

疫情越来越严重,每天我看着上升的数字,死亡的人数统计,都感觉喘不过气来。好在政府的工作能力很强,很快的掌握了主动权。每次我看见微博上报道医生的消息,都觉得那个白大褂就是王医生。他在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战斗。他像他自己,又像千千万万个在基层为防疫事业奔波劳碌的工作者。在所有人都想逃离武汉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做了逆行者。

在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之下,疫情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各省的病例痊愈的越来越多,得病的越来越少。武汉的环境也有所缓解。有一天晚上,王医生终于发了近一个月以来的第一个朋友圈,上面写着:“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做出迅速反应,党员带头,四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六天建成一座医院,14亿人口的国家,一声令下,城市、农村全部封闭,人民自觉隔离,这就是中国速度,这就是中国精神!”我高兴的笑了。在下面评论说:“王医生!我们等你回来!”

故事讲完了。

王医生其实不是王医生,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民。他是千千万万的医生,也是重开生产线的口罩制造商,更是那位把自己全部存款捐出来的清洁工老爷爷。他代表了最平凡,最普通,却又最伟大的中国人民。他代表了中国的脊梁。

这次危机来势汹汹,但是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它,在2020年这个艰难曲折的年份中浴火重生!

(作品采自“在一起,师院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征文,作者系我校传媒学院201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

编辑:李春燕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