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院商学院:用大别山精神为课程思政“增鲜提味”
【光明日报客户端】信阳师院商学院:用大别山精神为课程思政“增鲜提味”(2021年9月12日)
“如何有效的将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使其兼具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性质,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困扰着青年教师的一大问题。对此,信阳师院商学院专门组建课程思政研学团队,立足专业优势和学科平台,不断挖掘大别山精神的育人功能,深化拓展获批的省教改项目“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界限,将大别山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为师生铺就大别山精神的“红色育人路”。
教学与科研“实”起来,克服课程思政难点
实施课程思政,最关键的因素在教师,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及方法不到位。针对发现的问题,商学院推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多次组织教师到大别山区的新县、商城、金寨、竹沟、桐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积累教学素材,提升实施课程思政的底气。定期开展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和经验总结等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发掘好的案例、方法和模式,将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举办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让更多师生近距离感受精品课程的价值,提高广大师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实现了育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双融双促。经济学系组织申报的《政治经济学》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获得专家认可,参评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案例被收录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党建工作实务》一书。学生们纷纷表示,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净化了心灵,提升了境界,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本领。
思政与专业“合”起来,激发课程思政活力
“领导能力在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大局意识,必要时要能够为了组织的整体利益牺牲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利益。这与大别山精神中‘胸怀全局’的要求是一致的。1947年8月,刘邓大军自断后路,千里跃进大别山,虽然减员过半,重武器丢光,部队作战能力大不如前,但让国民党军不得不转攻为守,减轻了其他战场解放军的压力。从此,战争主动权转到了解放军之手。”副教授方晓波讲授的《管理学》课程,以发生在大别山区的革命故事为范例,帮助大家理解“没有大局意识的领导者是不合格的领导者”的深刻内涵。“2021年4月,满载着信阳绿茶的“信阳绿茶号”货运专列,缓缓驶出信阳火车站货场,开往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从新疆霍尔果斯出境,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干,……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一座来自大别山老区的城市能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呢?”《国际结算》课程上,青年教师曹渝正在引导学生认识革命老区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奇妙碰撞,在空间上从国际到国内再到大别山老区,在层次上从经济知识到政治制度再到文化自信,将单纯的专业课堂变得更加饱满多彩。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商学院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带领学生感受大别山区革命英雄的感召力,教育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厚植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课堂与实践“连”起来,创新课程思政载体
课堂是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但课堂之外的教书育人同样重要。如何让大别山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血脉中,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是商学院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增鲜提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先后组建“科技扶贫”服务团和“金融扶贫”服务团,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举办“校地结对帮扶”农产品电商扶贫活动和金融理论与政策培训活动。市场营销系孔栋博士围绕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及农产品电商经营策略,为贫困村民演示农产品网上开店和网点后台处理流程和技巧。同时,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建调研团队分赴大别山区的县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宣讲等活动,详细了解农村垃圾治理现状、家庭财产保险产品现状等情况,助力大别山区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
谈及育人效果,不少教师表示,课外实践是立体化的思政课,用参与式、体验式的方式,带领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走进大别山,感受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是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载体,能够极大的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实践出真知,学院调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垃圾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和“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斩获第十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