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
编者按:大别山革命老区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培育出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和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100多位革命将军,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党委书记宋争辉教授在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说,学校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鲜活的革命事迹支撑理论观点,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说服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结合起来,达到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红色文化”熏陶学子的愿景。现转载《河南日报》(7月12日)教育版头题《信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以飨读者。
【河南日报】信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7月12日)
大别山区是我国红色资源特别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这些资源是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近年来,信阳师院在红色资源学科领域着力拓展、积极探索培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成立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成立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服务团。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0多项,出版或发表了《大别山红色历史人物研究》等系列学术著作和一批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有力推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每年暑期,信阳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服务团赴大别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地调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红色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在学校创建的德育品牌“五个一”工程的各教育环节中融入“红色精神”教育内涵,开设专题专栏,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形成了“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辅渠道互相促进、理论实践相互映证”的“红色精神”教育体系。
7月2日至5日,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讲解员为信阳师院师生们热情介绍了馆内陈列的军大衣、水壶、草鞋等革命物品的来历,以及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学生们认真聆听革命者的英勇事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回顾了风云涤荡、热血激昂的革命奋斗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肃穆、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师生们深切体会到先烈们在革命时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韧与无私,感慨于当下盛世的来之不易,并重温入团誓词,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在红安烈士陵园,师生一行参观了“一碑两场两园五馆”。其中,烈士纪念馆陈列着各个时期牺牲的烈士画像和事迹。在金寨革命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鞠躬哀悼并聆听其革命事迹后,学子们皆被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精神、不胜不休的壮举深深地震撼,纷纷表示会铭记先烈事迹、发扬先烈精神。
调研组成员深入红安、新县、金寨等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实地考察其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建筑、革命文化,感悟其所载的革命精神,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先后寻访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许世友将军故里、金寨县烈士纪念馆等保持着大革命时期原貌的革命遗址。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中,调研小组观看了黄麻起义的模拟影像,切身感受了在炮火中奋勇前进的共产党人英勇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气魄,深切体会了革命的艰辛。在许世友将军故里,师生共同瞻仰了将军墓,了解其戎马一生的赫赫战功。参观结束后,学子纷纷表示将弘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大别山精神,继承老一代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宋争辉教授告诉记者,信阳师院充分利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及其周遍的红色资源,打通校内校外教育渠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鲜活的革命事迹支撑理论观点,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说服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结合起来,达到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红色文化”熏陶学子的愿景。
- 上一篇:信阳师院上门资助贫困新生受点赞
- 下一篇:信阳师院教授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