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 文以化人——访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正

2021-09-15 09:49:56  马梦苒 郭宇露 杨丹丹 

道以养器,器以载道,见物见人,见社会见生活,极致格物得道之智慧,文以化人,以美育人,承中华之美启创新之路,潜心培育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设计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求真务实做学问以身作则亦进取,做有坚守,有品格,有情怀的良师益友,他就是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正.

高正,设计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现为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青年骨干教师”、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信阳市装饰行业协会特聘专家、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承担硕士研究生《艺术原理》《美术学科发展前沿》及本科生《人居环境设计》《中国村落文化》等前沿课程的讲授任务,两次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获奖。

师承大家,益友相伴——在热爱中求学问道

初见高正老师,亲切、质朴,眉宇间散发着温润沉静的学者气息。“小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艺术,只是喜欢用铅笔临摹旧报纸上的画,后来才知道那是水墨画;也喜欢依照庙里的神像捏泥巴,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民艺。”追忆学习艺术的初衷,高正如此说道。做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兴趣的指引下,他考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学习,后考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深耕于设计学这片沃土、探索设计之道,顺利取得设计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高正师承我国著名的美术考古学家、艺术史论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朋川先生,他是张先生退休前招收的最后一名博士生。谈及张朋川先生,高正流露出对恩师的感激与敬仰之情。张朋川先生是横跨绘画、考古、设计史论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学者,为人和善、思维敏捷、治学严谨、笔耕不辍,年近80岁依然在为学术研究领域作贡献。在张朋川先生及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道一、诸葛铠、李超德等诸位先生的影响下,高正怀着无畏艰难的探索之心和持之以恒的热爱之情,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设计学与考古学、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与此同时,苏州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同门益友的思想碰撞也为高正的求学问道提供了灵感和动力。在顺利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后,他拒绝了多所高校的邀请,毅然选择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怀揣赤诚之心成为师院一名设计教育守望者。

严谨笃实,敦行不怠——做学问要下“笨功夫”

“做学问要下笨功夫”“要大胆质疑,更要小心求证”,言及治学方法,高正如是说。具体到高正的研究中,体现为实物、图像和文献的相互印证,以“笨功夫”做好守正筑基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实物、图像和文献,高正首先强调实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看到实物才能把握细节、寻找到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蛛丝马迹。但搜集实物犹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为了搜集近代设计实物,他曾在上海一条一条街道仔细寻找,通过各种线索拜访收藏家和相关专家,早上带着面包和矿泉水出发,晚上入住最便宜的青年旅社。为了观摩记录近代家具制作技艺,他在上海典传家具的修复工厂呆了两个多月,途中还险遭车祸。在他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他在全国各地考察时制定的“考察攻略”,详细到几点几分出发、坐哪趟地铁、用时多长时间、几号口出等信息。

不仅是在实物搜集方面脚踏实地,高正在文献和图像搜集、整理方面也是勤勤恳恳。在他的书房中,我们看到了一摞摞厚厚的文献资料,有从《申报》等报纸中析出的史料、有复印的近代《建筑月刊》等期刊杂志,也有他收藏的近代设计图稿及书目等,里面夹满了红红绿绿的彩色小纸条,这些都是他认真研读的印证。他曾根据报刊广告中的信息,考证出了近代设计行业的分工问题,发表于清华大学《装饰》杂志,近段时间,他根据收藏的家政学书目考证出了近代室内装饰的起源问题。

近年来,高正在《文艺研究》《装饰》《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研究》《郑州大学学报》等CSSCI刊物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作品)二十余篇(幅)。主持并独立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项以及市厅级项目多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项。他秉持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敦行不怠,做耐得住寂寞的耕耘者。谈到为何做学问,高正谦虚地说:“做学问、做研究主要是为了内心的充实与丰盈,我现在只是略窥门径,还需要加强学习。”

建构体系,深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与研究相长、以科研深化教学,是高正一直主张的。他认为,老师所讲的课能否打动学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和高正老师交谈关于教学问题时,记者最大的体会是“体系化”。他认为环境设计类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课程设计应该涵盖三个层面的知识:历史、理论和实践,其中,历史是设计创作的创新之源,理论提供了创新设计的具体方法,实践是检验设计成效的必由之路。为此,高正自编教材和课件,使三者在课程中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显示出递进、顺承的关系。高正告诉记者:“历史是纵线,理论是横线,纵横交织形成一个交叉点,当这个交叉点和设计实践连接在一起就会产生创新的多种可能性。”

除了教学理论体系建构外,在教学内容上,高正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记者看到他电脑中有序排列、丰富全面的教案和教学课件。据他介绍,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首先是理论阐释,讲授本门课程基本知识;其次是经典作品赏析,总结设计创新的具体方法;接下来是专题研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是设计实践,进行设计表达和呈现。2018级环境设计班同学说:“高老师的课和其他老师很不一样,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引导我们从生活、从社会来思考设计问题,然后通过案例告诉我们怎么解决”。在高正的电脑中,他专门建了一个“教学文件夹”,并以学期来命名每个分文件夹,同一门课程在每个学期上课时都进行了调整、更新,并标注了班级,高正说,这是为了根据不同班级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地授课。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自己意会更要言传,只有通过梳理总结、建立知识体系,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

守正创新,有容乃大——探索多元融汇之道

社会服务和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另外两个重要职能。高正在教学科研之余,还担任了信阳市装饰行业协会特聘专家、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等,积极参与信阳市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评审、申报、保护、发展等工作。连续多年在信阳市装饰行业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去年他演讲的题目是“设计的责任和担当”,2020年的年会他演讲的题目是“设计:超越形构”,号召信阳的设计师树立设计责任感,立足地域文化、探索设计之道,以设计助力信阳宜居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同时,高正还把信阳市的村落文化、民间艺术、红绿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导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练习掌握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将思政因子“融物细无声”般的化于教学之中。

高正认为,“时代在变化,而设计就像一条河流,从传统来,不断吸纳养分并一直向前发展”,他曾作过题为“美术与设计的融合之道”“美术与设计的守正与创新”的讲座,将他主张的设计多元融汇、守正创新理念传递给师生,希望对他们的学习、研究有所裨益。同时,他更重视学生的文献阅读、尤其是最近期刊杂志的阅读,以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好当下有力的工具———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创新设计。两个月前,他受邀为安徽某高校讲座时即谈了他对于专业的九个认知:设计的“守正”与“创新”;从“造物”到“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设计艺术”到“设计文化”;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设计的“善意”;“新中式”的是与非;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等。高正说这是他过去几年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思考。九九归一,新的一个十年,又将是其思考问题的一个新起点。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高正老师最喜欢的什么题材的画?他说是“风中之竹”。风中之竹,凌风而翔,既有逆的风骨,也有顺的淡然,这也许就是高正老师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吧。

编辑:崔亦茹 / 初审:李春燕 复审:韩志宏 终核:丁少锋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